倒置生物顯微鏡是一種專為觀察培養皿、培養瓶等容器內活體細胞或組織設計的顯微鏡,其核心結構特點如下:
1. ??物鏡與照明系統的倒置布局??
??物鏡位于載物臺下方??:與常規正置顯微鏡(物鏡在載物臺上方)不同,倒置顯微鏡的物鏡安裝在載物臺下方,直接對準培養容器底部(如培養皿、培養瓶的底面)。這種設計避免了傳統正置顯微鏡因物鏡與樣品距離近而難以觀察較厚容器(如培養皿)的問題,尤其適合觀察高培養皿中的細胞。
??聚光鏡位于載物臺上方??:照明光路與成像光路方向相反——光源發出的光線先通過聚光鏡聚焦到樣品(培養容器底部),再經物鏡收集并成像。這種“自上而下”的照明方式更適合觀察培養容器內的樣品。
2. ??長工作距離物鏡??
物鏡的工作距離(物鏡前端到樣品表面的距離)顯著長于正置顯微鏡(通常為2-4mm,甚至可達10mm以上)。這一設計避免了物鏡與培養容器(如厚壁培養皿)的物理接觸,防止壓碎樣品或污染鏡頭,同時允許在物鏡與樣品之間放置輔助設備(如溫控載物臺、CO?培養箱模塊等)。
3. ??適配培養容器的載物臺??
載物臺通常為開放式設計,可容納不同規格的培養皿(如35mm、60mm、100mm)、培養瓶或多孔板(如96孔板)。部分型號配備機械載物臺,支持X/Y軸精確移動,便于觀察不同區域的細胞。
載物臺可能集成溫控、CO?/O?氣體控制模塊(與外部培養箱聯動),以維持細胞培養的生理環境(如37℃、5% CO?)。
4. ??專用聚光鏡系統??
聚光鏡位于載物臺上方,通常具備高數值孔徑(NA)和長工作距離,確保光線能均勻覆蓋培養容器底部(尤其是大直徑培養皿)。部分型號支持相差、暗場等特殊照明方式,增強細胞結構的對比度。
5. ??成像與觀察系統??
目鏡與物鏡組合實現放大成像,部分型號配備攝像頭接口,可將圖像傳輸至顯示器或計算機,支持數字記錄和分析(如細胞計數、形態分析)。
可選配熒光附件(激發濾光片、發射濾光片、分色鏡),用于觀察熒光標記的細胞(如GFP、RFP標記的轉基因細胞)。
倒置生物顯微鏡的工作原理
倒置顯微鏡的光學原理與正置顯微鏡類似,均基于物鏡和目鏡的組合放大,但其光路方向和照明方式因倒置布局而有所調整,核心流程如下:
1. ??照明光路(自上而下)??
光源(如鹵素燈、LED)發出的光線經聚光鏡聚焦,形成高強度的平行或錐形光束,垂直照射到培養容器底部的樣品(如細胞層)。
若使用相差或熒光觀察,聚光鏡會配合相應的濾光片組(如相位板、激發濾光片)對光線進行調制,增強特定結構的對比度。
2. ??成像光路(自下而上)??
樣品(細胞)反射或透射的光線進入位于載物臺下方的物鏡,物鏡將其放大并形成初級實像(中間像)。
初級實像再經目鏡(或攝像頭)二次放大,最終被人眼或傳感器接收,形成放大的虛像或數字圖像。
3. ??關鍵光學特性??
??分辨率??:由物鏡的數值孔徑(NA)和照明波長決定,倒置顯微鏡的長工作距離物鏡通常NA較低(如0.3-0.7),因此分辨率略低于正置顯微鏡,但足以滿足細胞級觀察需求。
??對比度??:通過相差、暗場或熒光技術提升。例如,相差顯微鏡利用細胞內部折射率差異,將不可見的相位差轉換為可見的亮度差,無需染色即可觀察活細胞形態。
4. ??特殊功能擴展??
??相差成像??:聚光鏡和物鏡內置相位板,通過調制光線相位增強細胞輪廓和內部結構(如細胞核、線粒體)的對比度。
??熒光成像??:激發濾光片選擇特定波長的光激發熒光標記物,發射濾光片阻擋激發光并僅允許熒光信號通過,分色鏡反射激發光、透射熒光,實現特異性標記觀察。
??溫控與氣體控制??:載物臺集成傳感器和反饋系統,與外部培養箱聯動,實時調節溫度、濕度、CO?濃度,確保細胞在接近生理條件下被觀察。
總結
倒置生物顯微鏡通過倒置布局(物鏡在下、聚光鏡在上)、長工作距離物鏡和適配培養容器的載物臺,解決了傳統正置顯微鏡難以觀察培養皿內活細胞的痛點。其工作原理結合了光學放大與特殊照明技術(如相差、熒光),成為細胞生物學、藥物研發、組織工程等領域研究活細胞動態行為的核心工具。